赚钱 抽象艺术经常被误解。 许多人怀疑这种表现形式。 对他们来说,抽象构图随意得来,完全不受任何确切规则的制约,画家只是将颜料随意排布在画板上而已。 其实,抽象画的绘制也需要许多精力、灵感、投入。 抽象画就像是交响乐:在五线谱上随意安排几个音符,写不出和谐的旋律;同理,随意画几笔,也不可能创造出一幅优美的画作。 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像音乐。 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看懂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的艺术。
1988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昂利[MichelHenry,1922-2002]写了一本书,想要揭示这位俄罗斯伟大画家艺术的意义。书名本身《看见不可见:论康定斯基》[Voirl’invisible,surKandinsky],就已经展现了意义所在。 用康定斯基自己的话来说,他想要捕捉元素“内在的声音”。 康定斯基认为,在可以触碰、可以感知的现实之外,还有另一个维度,无法通过词汇或现实中的形式来表达。 这个看不见的维度,由情感和灵性组成,需要用到每个人特有的语言。 现实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具有一种内在价值,每个人在表达时,都会采用不同的形式。某一个看到某一件事物,就会与某些情绪关联起来,而这些情绪,与其他人面对同一事物时关联的情绪并不相同。此外,每一种形式,也与特定的地点和时代有所联系。 形式,是艺术家的主要创作工具,用康定斯基的话,“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 他强调说,每位艺术家都会选择最适合自己本性的形式,尽可能表达自己的内在。因为,“形式反映出每个艺术家的精神,打上了艺术家的个性的烙印”。 1912年,康定斯基得出这些结论,写于《关于形式问题》[ÜberdieFormfrage]。 在得出上述结论之前,康定斯基曾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其中一个,1911年1月2日,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önberg,1874-1951]的一场音乐会。 当时,康定斯基住在慕尼黑,在这场音乐会上听到了如此令人振奋的音乐。 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印象画在一幅画上。 之后,这幅画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名叫《印象3(音乐会)》。
康定斯基喜欢在画作标题中使用与音乐有关的词汇:印象[impression]、即兴[improvision]、构图/作曲[composition]。 单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对康定斯基来说,艺术作品与音乐之间的纽带有多坚实。 如今,这幅画藏于慕尼黑伦巴赫之家市立画廊。 黄色的背景与边缘一系列彩色形状之间,黑色大三角成为统领。它代表着钢琴。它的对面,画面左下角的那些色块,则是音乐会上的观众。一大块黄色,也许代表着钢琴的声音,注入观众群中,燃起他们的热情。这些观众中,似乎有几个探身向前,为音乐家喝彩。 康定斯基参加的那次音乐会上,演奏家是一个女人,埃塔·韦恩多夫[EttaWerndorf]。定稿之前,康定斯基曾有两幅速写,她的形象更为明显。
瓦西里·康定斯基《构图3(音乐会)研习稿》-1911-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WassilyKandinsky,EtudepourImpressionIII(Konzert),1911,CentrePompidou,Paris,France.AM81-65-198
瓦西里·康定斯基《构图3(音乐会)研习稿》-1911-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WassilyKandinsky,EtudepourImpressionIII(Konzert),1911,CentrePompidou,Paris,France.AM81-65-199 通过这两幅速写,我们就能明白画面最左边那些小人的含义:应该是音乐会上的其他演奏家。 左边有一个纵向的白色长方形,上面顶着一个紫红色的圆球,被一条黑线分开。它应该代表着女高音玛丽·古泰尔-朔德[MarieGutheil-Schoder]。 她周围的四个小人,应当是“罗塞四重奏”小组的成员,在勋伯格慕尼黑音乐会上负责演奏弦乐。 通过这两幅研习稿,能够看出康定斯基的创作过程。这几幅之间的区别相当大。 在第一幅研习稿中,仍能找到一些传统绘画规则的痕迹(能够看到音乐厅结构透视)。成稿中,抽象化程度极高,例如第一幅中清晰可辨的吊灯,此时已经难以辨认,可能是钢琴上方的蓝色痕迹。 康定斯基对音乐会激发的灵感相当激动。几周后,他拿起纸笔,写信给勋伯格。而勋伯格也很高兴地回了信。于是,20世纪最有意思的书信往来开始了。 康定斯基的第一封信写于1911年1月18日。 在信中,康定斯基坚信两人之间有共同之处,他认为,勋伯格在音乐中成功实现了康定斯基想在绘画中实现的目标。 用他的话说,就是“不和谐音”,是超出预设规则的艺术,来自艺术家本人的感觉,而不是学院教育。 这样做的目的,是找到“新的和谐”:康定斯基意识到,勋伯格的无调音乐推翻了古典音乐的规则,他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与康定斯基在绘画方面的探索完全相符。 勋伯格的无调音乐,将音乐简化,不再遵循传统的调性等级。 在那之前的音乐,全都围绕一个主音[tonic],由主音来决定整个谱曲。在这样的体系中,为了获得宜人和谐,音乐家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则。 勋伯格质疑这种传统。在他的音乐中,没有主音,每个音符都同等重要,没有不可逾越的等级。 作曲家能够自由跟随心意,灵感具有最重要的地位。 勋伯格很喜欢画作。 1月24日,他给康定斯基回信,其中的几句话,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对艺术的看法(以及康定斯基对艺术的看法): “艺术属于无意识! 艺术家必须表达自我! 必须以直接方式表达! 而不是表达自己的品味、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能力。 简而言之,不能表达自己曾经习得的东西,而是表达天生的、本能的东西。 我不认为绘画必须客观。 我的信念与此恰恰相反”。 在勋伯格的启发下,康定斯基开始精心设计一种艺术,通过明亮的色调来具体展现表达“不和谐音”的意愿。大片色彩并排放置,一个个抽象形状演变接续,就像谱曲一样,不再有僵硬线稿和图案的痕迹。 康定斯基作为先驱,将艺术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艺术史上,他是第一个不再尝试呈现世界已有元素的艺术家。 抽象艺术从此开始。 在许多评论家看来,康定斯基的第一幅抽象作品(也是整个艺术史上的第一幅抽象作品)是1910年的一幅水彩画,也就是遇到勋伯格之前[注:如今,1910这一日期被许多学者质疑,现在主流观点认为这幅画绘于1913年]。
瓦西里·康定斯基《无题》-1913-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WassilyKandinsky,Sanstitre,1913,CentrePompidou,Paris,France.AM1976-864 1911年《带圆圈的画》是一个重要转折。
瓦西里·康定斯基《带圆圈的画》-1911-格鲁吉亚美术馆,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WassilyKandinsky,Picturewithacircle,1911,ArtMuseumofGeorgia,Tbilisi,Georgia. 《带圆圈的画》[注:原文为德语BildmitKreis]是康定斯基亲自为这幅画取的名字。他本人也曾说过,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幅抽象作品。这样的认可相当重要。 1935年,他写信给画商以色列·贝尔·纽曼[JsraelBerNeumann,1887-1961]时,曾经这样描述这幅画:“这幅画极大,几乎呈正方形,画上有鲜活的形状,右上角有一个大圆圈”。 这幅画是色彩的欢宴,充满了自由自在、各式各样的形状。很明显,它们所遵循的和谐节奏,来自康定斯基本人的感受。 有人认为,这幅画里有一张面孔,有眼睛有嘴。 也有人认为,这幅画里是一个动物。 当然还有其他假设。 不过,尝试从这幅画中看到现实元素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重点只有一个:对康定斯基而言,这些颜色就像乐符,艺术家把它们排放在乐谱上,希望能够触动观众的灵魂。 起初,康定斯基对这幅画不太满意。他可能觉得,自己没能充分表达想要表达的一切(当然,后来他改变了看法)。当然,这也是他仍在继续探索、追求圆满的信号。 对康定斯基来说,艺术是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反应。他认为,想要寻找脱离现实的艺术,说明艺术家本人生活在一个堕落的时代。引用著名艺术评论家马里奥·德·米凯利[MarioDeMicheli,1914-2004]的话:“对康定斯基来说,新的艺术观念似乎是从历史中解脱出来的方式”。 康定斯基认为,生活在幸福世界的艺术家描绘写实的艺术,只有生活在不幸年代的艺术家才会描绘主观艺术。 1914年的日记中,康定斯基写道:“当世界越来越可怕的时候(就像今天的世界),艺术就会越来越抽象;幸福的世界则会产出写实的艺术”。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康定斯基与勋伯格多年的书信关系,不得不停止。 1922年,两人恢复通信。 但是,次年,作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听说了一个谣言,以为康定斯基仇视犹太人。 当然,康定斯基不能接受自己的友谊遭人中伤。 两人澄清。 不过,之后的书信往来变得冷淡和疏离。不再有第一阶段的那种规律和密度。 一直持续到1936年。 1911年1月2日的慕尼黑,如果康定斯基没有和朋友一起去听勋伯格的音乐会,也许艺术史会走上另一条路? 参考资料 VeraGiommoni,ArnoldSchönbergpittore,CLUEB,2008 WalterFrisch,GermanModernism:MusicandtheArt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7 HartwigFischer,SeanRainbird,Kandinsky:thepathtoabstraction,Catalogue(London,TateModern,June22-October12006),TateGallery,2006 DanielAlbright,ModernismandMusic:AnAnthologyofSources,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4 FredWassermann,EstherdaCostaMeyer,Schoenberg,Kandinsky,andtheBlueRider,ScalaPublishers,2003 VivianEndicottBarnet,ThomasM.Messere,Kandinski,Mondrian:doscaminsversl’abstracció,catalogodellamostra(Barcellona,Salad’ExposicionsdelaFundació“laCaixa”,25novembre1994-22gennaio1995),Fundació“laCaixa”,1994 MarioDeMicheli,LeavanguardieartistichedelNovecento,Feltrinelli,1988(primaed.1959) 本文摘自意大利文报刊Finestredell'arte,原作者FedericoGiannini。潘特西蕾的艺术文摘已获得授权将其翻译为中文。意大利语原文请点击原文链接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喜得可贸易网
2025-05-10
2025-05-10
2025-05-10
2025-05-10
2025-05-1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