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友网 6月20日18时至6月21日18时,野象群又向北移动了大约9.3公里,重新回到易门县十街乡范围内,而单独行走的离群小象则持续在晋宁区双河乡林地内小范围活动。这几天,前方工作人员将新鲜的玉米摆放在田里,用投喂的方式引导象群改变路线。北迁象群前几天一直在峨山县活动,专家组一直在用食物引导的方式希望象群可以向南移动,象群也一度表现出要向南边走的动向,但6月21日凌晨,象群突然向北迁移,工作人员给它们准备的玉米完全没有派上用场,象群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辅助方式没有起到作用。专家组成员沈庆仲表示,田地里的玉米堆成一堆一堆的,每一堆之间离得很远,这是故意而为,因为怕大象吃得太饱就不爱往前走了,想用这种方法将象群向南引导。 这群大象来自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一直迁移的大概有三个种群。其实,他们的迁移早在2020年的春天就开始,这群大象穿越雨林、牧场甚至人类生活的区域,脚步的坚定的持续北迁。大家好奇象群迁移,因为国内从未有过类似的报道。 国内外的媒体纷纷跟进,各大平台也是实时推送最新情况,一方面要保护沿途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要为象群“保驾护航”,通过大象喜欢的食物引诱,或者设置障碍阻隔,试图说服大象“回心转意”。 目前的专家推测,主要有地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但是没有具体的证据来佐证这些推论。而且,大象是持续向北迁移,不管是气候、植被分布、食物种类等,都不适宜大象的生活和繁衍。 最近一个月,云南15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往昆明方向迁徙,一路逛吃逛吃,引起了全球关注。面对这些随时可能暴走的野象,云南方面和各地网友都保持了最大的耐心和善意,网上形成了全民在线”吸象“的热潮。从大象出发开始,云南方面便启动布防,用无人机、远红外等24小时监控象群,确保沿线居民安全,并调配数十辆卡车通过堵截、食物诱导等方式,引导象群行进路线。 它们原生活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自4月16日起,17头野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其中2头返回墨江,其余15头继续从元江行至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并于24日抵达玉溪市峨山县。据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消息,30日上午,在峨山县逗留6日后,野象群已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北迁”的日子里,它们白天寻找一个无人打扰的林间、空地休息,夜晚开始穿越村庄、农田徒步,也曾闯入县城和当地居民的家中“肇事”,吃掉不少玉米和禾苗,还踩死了一村民家的两只鸡。数据显示,野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这些数字还在动态增长中。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2个无人机监测小组,利用无人机红外功能不间断地对野象群实施勘察、跟踪,由联合指挥部通知沿边群众及早做好撤离和防范准备,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这趟大象之旅成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最佳宣传,国际媒体普遍盛赞,很多外国网友也在和中国网友一起“吸象”。亚洲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70头增长到了300多头,足可见保育的成功。更令人称赞的是,人们对动物的态度明显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人从物种保护、业余研究的角度去对待和欣赏动物。所以这几年来,博物学越来越火,动植物科普博主很多都成了微博大V。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云南野象迁徙也在提醒人类反思:大象为何迁徙?面对栖息地的流失,迁徙的大象已经给出了态度,催促我们找出更优的解决方案。 国内外的我们都在关注这十几头大象的一举一动,关注他们将”去向何方?“,但在关注大象之余,国外民众也注意到了我们有着一千多万人口昆明的街道是如此的整洁美观、我们调动人力物力应对大象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力度是如此之强,我们对待大象时展现出的耐心和爱心是如此的让人动容,而让他们能注意到这些的前提是:在各异的文化之下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人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是如此的吸引人,也是如此的美好,它能够穿透时间、空间的限制,直击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因此,对这些大象的跟踪报道也好,无人机直播也好,都是在记录着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时的态度,都是在讲述中国故事。故事只有被记录下来才能更好的传播,同时这些真实的故事也是推翻各种偏见、成见最好的工具。 这次野象群长途北迁,让大家非常好奇。实际上,大象本就有季节性迁徙和漫游的习性。野象会循环利用不同栖息地的食物资源。当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完了,它们就会迁到另外一个地方找吃的。至于何时到什么地方觅食,它们都是凭记忆判断的。 因此,象群迁徙不奇怪。奇怪的是,它们这次为什么走那么远,而且越来越远离它们适宜的栖息地?这里面,恐怕既有环境原因,也有大象自身的原因。在环境方面,近30年来,亚洲象数量从190只增长到300只,然而其适宜的栖息地却大面积地被茶叶、橡胶种植园侵占,减少了40%。越来越小的保护区,容纳不了越来越多的野象,于是大量野象被迫“背井离乡”,走出保护区,寻觅新的觅食空间。 在大象自身方面,可能是这群象的头领母象可能经验不足,搞错了路线。大象何时去哪里觅食,全凭头象记忆,因此头象的经验在象群迁徙中起重要作用。有人说是头像“迷路”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这头头像应该是在保护区里已经“满员”的情况下,想带领家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连目的地都没有,怎么能说“迷路”呢? 在对整个象群的追踪中,象群似乎对酒额外感兴趣。在以酒闻名的峨山县,象群屡屡在酒厂附近徘徊,并喜欢玩村民家中的酒缸塞子。封面新闻(抖音ID:792619786)采访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得知,大象没有代谢酒精的关键基因,它们不擅长喝酒,甚至可以说是一杯倒的典型。而大象寻找酒喝本质上是在寻找水果。水果自然发酵之后产生的酒香被它们当作可获取水果以补充水分的一个信号。实际上,除了贪杯,野象群在迁徙过程中也表现出挑食的特质,甚至登堂入室找吃的。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解释道,野象原本吃林地里的野生植物,随着人象比邻而居,大象开始到周边农田取食农作物。野象吃多了高能量的、精细的作物之后,其食性也会相应地发生一些改变。通俗地讲,吃过食材的野象觉得吃草不香了,它们更愿意去农户家里寻觅更好吃的食材。 这次玉米也不吃了,可能是吃多了的原因,我们人类不也是一样。老是吃一种东西也会腻的,大象也是,本来吃树叶就行了,看见玉米就不吃树叶了,这次可能又是找着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所以玉米也不爱吃了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喜得可贸易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