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是众多家庭的困扰。为人父母,你曾经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最后却不欢而散吗?身为青少年,又是否会因为害怕“不孝”的压力,与爸妈争执时选择消极逃避,从未好好诉说自己的想法? 「研之有物」专访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叶光辉研究员,他长期投入华人亲子冲突历程、孝道研究,指出冲突其实具有正面意义,若能将危机视为转机,不但可以缓解负面情绪,也是开启双方对话的第一步。希望对大家缓解亲子矛盾有所帮助。 01 亲子关系好不好 爸妈、孩子想得不一样 「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样互动吗?」叶光辉曾在大学课堂这么问,举手的学生寥寥可数。 三十几年前,他便观察到,亲子冲突是许多家庭的共同困扰。他从研究中也发现,父母、小孩对于亲子关系的认知,经常天差地远: 爸妈认为自己和孩子亲密无间,事实上,子女那头却有说不完的抱怨。 当中突显的,正是华人传统价值观产生的矛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回嘴是「没大没小」,隐忍才「不伤和气」。 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压力下也可能压抑自我,不敢正面沟通,累积无尽埋怨。 而爸妈想着「我是为你好」,日日忙进忙出,最后却被指责为直升机父母、虎爸虎妈,自然也是满腹委屈。 华人文化重视家庭、偏向集体主义,「孝道」与「和谐」是当中两大关键元素,但若缺乏对等沟通,往往也会埋下亲子冲突的种子。 02 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敌 与父母、孩子吵架让人心烦意乱,但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比你想得更严重! 研究发现,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会造成青少年各项问题行为,而且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不同的问题行为。 常见的负面情绪有: 威胁感: 多数父母掌控青少年的生活资源,若爸妈常在争执中采用撂狠话、严厉惩罚等手段,如「你再这样试试看」、「以后休想拿到零用钱」, 在权力不对等下可能让孩子产生威胁感,陷入焦虑不安。 自责感: 「我做这些还不是为了你!」「这么辛苦赚钱养你,结果你这样对我!」传统孝道的压力、父母不自觉的情绪勒索,会让青少年萌生强烈愧疚, 过度的自责感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退缩行为、自我孤立。 暴怒感: 青少年阶段是情绪的暴风时期,如果孩子认为错不在己、自尊受到打击,在无法调节控制下,可能产生暴怒感,转而用攻击行为宣泄内心的失控抓狂。 怨恨感: 怨恨感影响最大!当青少年长期感到委屈、冤枉、被不公平对待,或因为处处受到父母管辖、想争取又无果,可能忿忿不平,最后选择压抑自己而萌生怨恨感。研究发现, 怨恨感会导致最多负面行为,包括不良身心症状、退缩、攻击及违规等各种偏差行为。 负面情绪是关键的机制,让亲子冲突衍生出后续的负面伤害,反过来又因为问题行为制造新的冲突,陷入恶性循环。其中, 怨恨感带来的影响最大。 03 冲突都是负面的吗? 危机也能是转机! 找到青少年不同问题行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机会寻求解决之道,听起来是亲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过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冲突的伤害、怎么避开冲突,但日常生活里家人间发生冲突其实很正常。 我们不妨重新思考一下问题的核心:冲突只会导致问题行为吗?冲突难道都只是负面的吗? 关键原因在于:「冲突之所以会有不良影响,是因为当我们停留在负面情绪里,陷入不断『反刍』而造成恶性循环,也就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处理冲突』。」 换言之, 冲突未必是破坏关系、造成亲子压力的凶手。负面情绪才是关键催化剂! 假若没有负面情绪「火上浇油」,冲突未必会带来大伤害。 于是,叶光辉将问题意识从「如何避免冲突」转向「如何面对及处理冲突」,进一步探讨在冲突发生后,如何降低负面情绪的爆发。他花了两年重新建立理论系统,找出了如何让冲突事件不导向负面伤害的两大关键。 04 正面看待冲突: 吵架虽然讨厌但有用! 首先是:个人如何看待冲突。 其实吵架争执有时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价值观不同、意见不一,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然而,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标准下,冲突便成了「关系破坏者」,当我们总是从负面角度看待冲突,就容易将其视为压力来源。一有意见不合就感觉自己被打压、被否定,萌生负面情绪。 因此,叶光辉提出「功能性冲突评估」的概念,也就是个人是否能看见冲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义。 简单来说, 如果个人能正向的看待冲突,把冲突当成对话的机会,也就更容易缓解负面情绪。 这个认知扭转了冲突的意义。在功能性评估下,危机也能是转机,「吵架」其实是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 05 适当表达: 忍耐、沉淀反思后再沟通 但是,光有正向心态也不能解决冲突。毕竟,再怎么乐观积极地看待争执,争执当下难免心烦意乱、愤怒难过。 因此第二个关键是:情绪产生后,个人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之后又如何面对问题。也就是一个人的「情绪调控策略」。 于是他们提出了 兼具历程性与华人情绪观的「适当表达策略」,是青少年处理亲子冲突的好对策。 什么是适当表达策略?具体来说,包含 「策略性抑制」、「品味-自我省思」、「情绪表达」 三个阶段。 冲突爆发之际,爸妈与孩子都会感到愤怒或难过,在情绪高涨下,双方很难达成共识。情急下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伤人伤己的双面刃,这时 最好先策略性的忍住情绪、暂时离开,彼此各退一步,也让自己冷静下来。 「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压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进入下一阶段。 情绪慢慢冷静后,尝试抽离自身角度,不要一直陷入「为什么妈妈总爱拿我跟别人比?」「为什么爸爸都不相信我?」 试着用第三人、观察者的角度跳开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情绪反应?(一听到某个关键字就跳脚?特别讨厌和谁比较……?)这些是不是和过去的互动经验有关?透过体察情绪、自我省思厘清情绪的根源,有助于理解自己与爸妈的感受。 最后,不要放弃沟通!选择适当时机,例如双方心情好或闲暇放松时,主动向父母表达感受,谈谈自己为什么生气、了解爸妈的情绪,重新开启对话。 (适当表达策略包含三个阶段,透过冲突降温、自我反刍、正向沟通,转化调节对立关系) 过往西方的情绪调控研究多半强调单一策略的优劣,例如,比起强忍情绪,转移注意比较能缓解负面情绪等。 但适当表达策略是「集合体」,也就是采用多重策略、循序渐进,呈现情绪调控的「历程」。 更重要的是,前一策略可以帮助实践下一个策略!表达需要反思、反思需要独处,情绪调控并不是独立运作。 这个思维转向,也正是情绪研究跳脱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洞见。 06 数据调查: 采用哪种策略,亲子关系最佳? 不同的表达策略,真的会影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和个人幸福感吗? 研究团队,以台湾北部两所学校高一生为受试对象,共761 名样本进行实征分析。研究依照情绪调控策略量表,区分出 三种青少年面对冲突的反应策略:压抑、重新评估、适当表达。 「压抑」 偏向忍耐隐藏,好比用掩藏感受来控制情绪、生气或伤心时不显露出来; 「重新评估」则像是转移焦点,想一些好的事情让心情好转,或是改变想法(爸妈也是为我好、不参加营队也没什么关系)让自己不再那么生气、难过; 「适当表达」 策略,是经过情绪、思考转换的历程,再进行持续沟通,包括选择适当时机表达感受、主动让父母了解我的情绪。 结果如何? 在亲子关系上, 采取「适当表达」策略的青少年和父母关系最好, 其次为「重新评估」,最差则是「压抑」。在个人的身心适应度,「适当表达」、「重新评估」差异不大,「压抑」型的青少年自我感觉最差。 总结来看,适当表达型的青少年,个人身心状态、亲子关系都比较好。 从质性访谈也发现,适当表达策略除了有助于理解双方立场、训练解决冲突的能力,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也更紧密。 07 亲子冲突如何解?先别怕吵架! 综观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面对冲突时习惯直球对决。 相较之下,华人社会的目标则是集体主义,关系优先于个人,倾向用全观式思维(holistic thinking)看待冲突,以「大局」、维持外在世界的和谐为重,因此常会用「忍」来因应,忍耐情绪、也忍耐对彼此的不满,避免争执。 「但是,避免冲突是糟糕的和谐。」 叶光辉强调,纯粹的忍耐仅是消极逃避、「同而不和」,表面虚假的和谐其实无济于事。 那要怎么达到「合而不同」的境界? 一方面,不需害怕冲突,试着看见冲突的正面意义,将危机化为转机,这也是功能性冲突评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正确的」运用忍耐策略。 华人所熟悉的忍,固然可以在冲突当下缓解彼此的情绪,这应该只是暂时性、策略性;更重要的是在情绪冷却后,寻找适当时机沟通。 「先忍耐、后沟通」是适当表达策略的核心精神,不管父母或子女皆适用。 沟通需要同理,尝试看见彼此的状态与需求,并给予相应的回馈。所以这里应该提醒父母与青少年: 了解对方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关系导向」,因为关系一旦被破坏,要再重新建立就得花很大很大的力气。 文|陈子萱 深圳桑拿情报站 http://www.szsnxyz.com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喜得可贸易网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请发表评论